魏文帝曹丕封毒士贾诩为太尉,贾诩却为何瞧不起恩主曹丕?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05 点击次数:165贾诩才智出众,起初为董卓部下,董卓遭吕布刺杀后,他出谋划策,助力董卓部将李傕、郭汜“逆袭长安”,引发巨大动荡。李、郭势力衰败后,他转投占据宛城的军阀张绣,担任其幕僚。张绣采纳他的策略,两次战胜曹操。官渡之战前夕,他劝导张绣归顺曹操。贾诩智谋深远,深得曹操赏识,成为曹营知名的智囊,屡建功勋,但因计谋手段狠辣,被人冠以“毒士”之名。曹丕登基后,任命贾诩为太尉,常就国家军事政务向他咨询。
魏文帝曹丕立志延续其父曹操的遗愿,意图一统天下,于是向太尉贾诩求教:“我计划征讨那些不顺从朝廷的势力,以实现天下一统,您认为我应该先针对吴国采取行动,还是先对蜀国用兵?”
贾诩回应说:“行军打仗的人重视军队与策略,而开创国家的人则推崇道德教化。陛下应顺应天命时机,妥善管理国内事务。若能以文化道德安抚百姓,教育民众,并静候吴、蜀两国的局势变动,那么要战胜他们就并非难事。吴、蜀虽然是小国家,但凭借地形险峻和江河急流作为屏障对抗我们,难以在短时间内一举取胜。刘备是个强大的领袖,具备出色的才智,诸葛亮擅长管理国家,孙权机智敏锐,能洞察细微,分辨真假,陆逊精通军事,了解军队的实际力量。蜀国扼守重要关隘,吴国则水域众多,军队擅长水上作战,航行于江河如同在平地上行走,这些都不是能够轻易用计谋取胜的。”......
……运用军事策略的原则,在于先确立胜利的基础,随后才发动攻击。需仔细评估双方兵力,对比将领的才能,如此制定的策略方能近乎无误。据我观察,在陛下您的文官武将阵容里,尚无能与刘备、孙权匹敌之人。即使陛下亲自出征,也难以确保取得决定性胜利。往昔,舜帝以盾戈舞动战事,有苗部落闻讯后立即归顺。我认为,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强文教德治,随后再考虑动员兵力,一统天下。
魏王曹丕在听取贾诩的分析后,并未给予重视,决定不采用其意见。随后,他调集重兵,分成三个部队,向吴国发起大规模进攻。然而,由于天气条件极为不利,加之陆逊的英勇与智谋,魏军士兵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,非战斗性损失同样巨大。面对这样的困境,曹丕不得不下令撤退,无功而返。
有句话说得好,同类相较,方能见高低。刘备与孙权,皆为当世豪杰,且各自为一国之君。贾诩在心中难免会将他们与曹丕进行比对,但他深知不能直接评论曹丕不及刘备、孙权,于是含蓄地指出曹魏的众臣难以匹敌刘备、孙权麾下的将领。而他最终所表达的意思,简而言之就是——
尽管凭借上天的威势加以震慑,却仍未达到完全掌控的局面。
已含蓄地指出曹丕相较于刘备、孙权有所不及。那么,魏文帝曹丕的能力是否真的不如刘备、孙权?深入探究历史资料,可以得出结论:无论是在文学造诣还是军事才能上,曹丕均不及孙权和刘备。
曹丕登基为帝后,急于树立个人权威,未采纳朝臣们的反对意见,接连三次发动大规模对吴战役。然而,这三次出征均未取得实质性胜利,空手而归。不仅如此,频繁且遥远的征战还极大地消耗了国家的人力资源、财政储备及物资供应。这一系列行动印证了贾诩早先对他的评价,显示出曹丕有急功近利、草率行事的倾向,缺乏对时局的准确判断。与他的父亲曹操相比,曹丕显得相去甚远,不具备高瞻远瞩的领袖气质,也难以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君主。
曹操昔日亲自领兵南下,进至濡须(现今安徽省无为县以北之地),却遭遇了孙权亲自指挥的军队顽强抵抗,无法继续推进。面对此景,曹操由衷地感慨:“生子若能如孙仲谋般,方为幸事!”此言亦透露出,即便曹操本身雄才伟略,他对自己的诸子却略显失望,觉得他们虽各有成就,但在综合能力上,皆不及盘踞江东的孙权。
刘备性情刚毅,人生阅历丰富,精通权术策略,因擅长识别人才并妥善任用而闻名。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对诸葛亮留下遗言:
你的才能远超曹丕十倍,定能确保国家安定,最终成就大业。如果继承者可以辅佐,你就尽力辅助他;若他无法胜任,你可以自行决定国家的未来。
尽管有人认为刘备对诸葛亮心存疑虑,担忧自己去世后诸葛亮可能对刘禅构成威胁,故而借言语试探,但这同时也反映出刘备对曹丕的能力颇为轻视,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,坚信他绝非诸葛亮的匹敌之人。
皇帝天生具备文学才华,提笔即可成文,学识广博且记忆力强,才艺多样且出众。
尽管获得了高度评价,但这些评价仅限于对其文章的赞赏,称其文笔流畅,用词精妙,学识广泛,且多才多艺。然而,对于作为君主的核心职责——即拥有深远谋略、军政才能兼备、确保国家稳定与繁荣——历史学家陈寿却未曾提及,未给予任何正面的评价或赞誉。
据历史记载,曹丕在会见吴国使者时,直接向吴国使臣赵咨嘲讽吴主孙权缺乏学识。赵咨回应时态度从容,他说,吴大帝(即孙权)统率着成千上万艘坚固的战舰,麾下拥有数十万精兵强将,并且善于任用有才能的人。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筹划和管理国家的重要事务上。虽然他在有空闲的时候也会阅读书籍,从中汲取或接纳一些独到的见解,但他并不像一般的读书人那样,只会死记硬背、断章取义。曹丕听了赵咨的回答后,竟一时找不到话来回应。
皇上偏爱文学,因此赵咨借此言语对其进行讽刺。
赵咨批评曹丕处理国事欠佳,指责他沉迷于古籍,专注于摘取字句,仅仅擅长文字游戏而已。这句话暗含讽刺,精准击中了曹丕的弱点。然而,曹丕当时并未察觉赵咨话中有话,否则他可能会面色骤变,甚至当场发难也不无可能。
据此可知,贾诩眼光独到,他对曹丕的不屑有一定道理。
【配图源自网络】